现在中国95%的养老地产,都存在这个硬伤!

分类:行业知识
2019-10-14 09:18 阅读(?)评论(0)

越来越多的人面对养老开始讲究的是付出和得到的性价比。

我们让自己美自己瘦让自己好看,我们让自己有钱让自己装逼让自己体面,我们不断修炼情商让自己晴朗温和,我们努力让世界待见。因为这待见可以获利。

这个世界上一切关系,不外乎有来有往,势均力敌。亲子情,是唯一例外。在父母的世界里可不讲这一套,你的光鲜他们就是可以视而不见。

不管你挣多少钱是谁的领导,早上叫3遍不起床一样吼到你灰头土脸。你再丑再肥他们还是兴高采烈烟熏火燎,钻在厨房烧你最爱吃的菜,在他们面前,你不再需要费劲心力,把自己变成或伪装成特别美好的人。

没有权衡,没有筹码。

我们不用呈现出任何交易价值,就可以得到他们全部的爱,在出生时继承他们的血,在成长时耗尽他们的艰辛,长大了用他们的钱买房。

父母的爱是非常量化的,是用他们一样想要看连续剧逛街放飞自我的时间陪你写作业。

是在物质匮乏的童年里,自己舍不得买衣服给你一天买一块巧克力。是为你操碎心的皱纹,是为你做的几万顿饭。

是损耗的和你一样可贵的青春,是为了陪你放弃的前程,都是他们生命里真金白银的成本。

我们的爱呢?

是成年之后,几千公里之外,他们眼巴巴等着的一周一个电话。

是过年准时回家。他们忙里忙外的伺候。

是陪着看看新闻联播,被唠叨烦了也没掀桌子,就觉得自己在尽孝道。

是父母没脑子计算得失吗?他们只是永远不会和我们算而已。

父母没有自私吗?是他们的自私里把我们一起私进去了。

直到自己生了孩子。

会很自然的像父母对我们那样,去疼爱去呵护。对下一代的付出远远超越对上一代。身为父母,永远是牺牲者的角色,这是亲情最残酷的轮回。

我们就是在中国式的亲子体系里长大,这种牺牲格式无需评价,因为这已经是既成事实。

做为子女,我们就是在这种也许并不科学的,以牺牲为前提的人伦关系里成为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。

到了逼婚的时候,逼娃的时候,怎么办呢?

去告诉他们:你这样对我约束我,是错的,我们应该拥有更开放自由,更克制的关系,你看看人家美国家庭。

可美国父母并不会给孩子买房、看孩子啊。

他们视你为生命,你和他们讲道理。

而父母其实从来不曾用亲情来绑架我们,那种毒鸡汤里面热衷拿来批判的“你看我为你付出多少,你该来报答我”的父母,真的只是少数。

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标签,是别无所求。

他们不索取回报,我们就当作不必回报。这样比较省事儿。这样有点无耻。

在精英话语里,养儿防老是被鄙视的。《天道》王志文说,养儿防老是中国文化里的暗区,亲情不是交易。

我们此刻也都认同:“生养孩子一场,就是享受与他共同成长、交集的生命历程,彼此不必束缚,亦不需要回报。“

道理都对。精致完美。

可是我想,会不会是因为讲这些话的我们,还没有老去。愿我们到70岁的时候,还能这样表里如一的嘴硬。

还是说,我们必须要先让自己相信那些高级的道理,然后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催眠自己:

只要我自己好好的活着,就已经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了。

是的,管好自己就好了,我才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意义。

这样就可以避开良心,毕竟,要说回报,哪里还得清呢。这是多么宏大到窒息的命题。

朋友送一个礼物,你都会想要回赠他一顿饭,这是文明人的礼尚往来,是最基本的善意。

你对世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,你害怕失去,可你对父母的付出则无所谓,你没有忌惮。

父母给了你一切,你默默收下,天经地义。就因为这个人生了你养了你给了你一切,所以这一切天经地义。

他们就是欠你的。

我们的父母并不是美国的爹妈。我不相信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会有人真的想去养老院。

没有私人空间,没有热闹的街坊,没有广场舞,没有菜市场。

隔三差五探访式样的陪伴,那不是看爹妈,那是走亲戚。

承欢膝下的天伦才是父母这代人普适的老年幸福。不想打扰你的生活,才识趣的提出想去养老院。

哪有心甘情愿。不过是别无选择。

从我个人,是不会让父母去住养老院的。即使财力可达,有更优渥的环境可选,也不去。我父母很保守,我知道他们不愿意。

他们给我的,这一生我还不清也还不起,但我想用有形的、物化的方式去报答。

我想他们苍老无力之时,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生活。

如果穷,就住一起。富一点,就住同一社区,但不是同一屋檐。保持一点距离更容易和谐,嗯,“一碗汤”的距离。他们想见我的时候他需要我的时候,我都在。

当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发现似乎从没有见过货真价实的养老住宅产品。

即使养老地产做了这么多年,在中国的当下,它依然是个伪命题。

不得不承认,养老地产到今天仍然是住宅+商业地产的模式。再叠加上农业、旅游的由头,很容易拿到大规模的土地。

郊区养老一定是骗人的,负离子和好山好水没多大用处,养老一定是在城市里的便利地段,一定要在儿女的居住半径之内,和有高度通达的交通。

而所有地产商擅长的技术元素,在养老这个范畴里,都是不太重要的。

好的园林风景,漂亮的建筑,合理的户型,商业配套,智能家居系统。

这些对于老年人不是核心。

养老的刚需诉求是,便利的医疗配套体系,和老年生活服务体系,这需要强硬件和软件的系统性支持,对配置的要求非常高,

而我国目前养老产业整体水准还很低下,像样的养老院都很罕见,更别说开放式的养老社区。

产业实践和探索,本来该是专业养老机构首当其冲的,这个指望地产商来实现,本来就是苛求的,不合理的。

理想的模板大约应该是养老机构提出需求,地产商拿地、规划、盖好房子,完成招商,然后出租或者出售给机构来运营。

主体应该是养老机构,而不是地产商。

另一个悖论是,养老地产“形式大于内容”的现状,是因为养老服务产业盈利模式和空间不够清晰。

大家看不到可靠的赚钱机会,就不会全力在内容上做投入,被迫止于概念。

即使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如此明确,但受制于中国文化里的“孝顺”传统,和老年人的节约、自主意识。

他们不太愿意把钱花在养老服务上,只要自己能动就不想麻烦别人,不愿花钱买服务。更不舍得花儿女的钱来养老。

无论是自己居家养老,挤儿子家养老,儿女陪伴和孝顺也其实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很多现实的看护、照料问题。

养老依然是各家各户的私人命题,还远没成为社会化行为。

这导致 “专业的养老服务”这个刚需,在市场层面变得隐晦了。

所以即使有政府大力支持,养老产业板块的热度依然不高。技术、资本、机构,都在观望。

再回到地产商。

欣慰的是,一些靠谱的地产商已经开始在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了。

我们愿意相信中国地产商的实力,毕竟他们有钱,有背景,而且擅长用钱来整合资源,有眼界,善于学习,有实力,有执行力。

他们是最擅长讲故事的人,这一次,企望我们这一代有机会能看到这个故事兑现。

希望我们的父母,能够享受到符合他们真实需求的,更高品质的晚年。

无论,受益于谁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9-10-14 13:01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